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中国)App Store

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

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

一、学科点

二、重点学科

(1)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包含环境科学、环境工程以及环境规划与管理3个二级学科。本学科自1980s初为培养环境保护专业人才,1984年在土化专业设置环保专门化方向,1988年获批农业环境保护本科专业,1993年获批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经过近40年的建设,已形成包括自设农业环境保护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在内的,具有一定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学科体系,2010年被评为重庆市重点一级学科。2012年自设环境规划与管理硕士点。本学科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教授(研究员)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3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的研究队伍与教学团队。学科以能源生物资源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加三峡水域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基地、农业环境保护研究室、农村清洁工程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为依托,在重金属污染及酸雨危害区生态修复机理与生态重建、土壤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调控、酸沉降地区土壤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控制措施研究(特别是汞)、酸沉降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研究(包括土壤酸化、重金属活化与作物反应等)、土壤碳氮循环、工矿弃地的修复重建技术研究、水污染防治、环境规划及评价等方面开展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有:生物质能源、环境污染化学、环境生物技术、污染生态学、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土壤污染修复、大气污染过程与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本学科在学校农业资源与环境、化学、生态学等优势学科的支撑下,逐步形成了交叉融合、方向稳定的学科特色与优势:(1)在重金属环境行为,特别是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取得了国际认可的成果,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在酸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天然有机物对元素循环影响等方面研究成果突出,获农业部科技二等奖1项;(2)在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与应用方面走在国内前列,获得重庆市科技二等奖1项;(3)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农村分散型废水处理技术研发、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控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4)在作物秸秆及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处理技术、生物质能源开发应用等方面成果突出,获省部级科技奖3项。

(2) 农业资源与环境

农业资源与环境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招收土壤学、植物营养学、农业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学等4个二级学科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并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招收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生。

该学科(前身为土壤与农业化学专业)始建于1952年,1957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该学科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85年被评为四川省重点学科,1997年重庆直辖后为重庆市重点学科,2006年被评为重庆市一级重点学科。从学科组建以来,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学家侯光炯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的带领下,该学科已成为我国西南地区农业资源与环境领域高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现有在职教职工70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1人(二级教授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30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8人,硕士研究生导师29人;国家国家级人才1人,国家级人才1人,重庆市百人1人,农业部岗位科学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8人、后备人选5人,重庆市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研究”重庆市创新团队1个;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为100%,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为45%;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教学团队。

目前,本学科拥有三峡库区水环境监测与模拟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料效应监测基地、农业部西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农业部重庆紫色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国土资源部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涪陵野外基地、重庆市三峡库区面源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土壤多尺度界面过程与调控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能源生物资源开发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中加三峡水域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基地、重庆大宗蔬菜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重庆市数字农业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平台,是学科发展的重要依托。

近5年来,本学科共招收硕、博士研究生342人,授予硕、博士学位313人,其中,14人获重庆市优秀学位论文;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农业资源与环境国家特色专业、土壤肥料学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土壤学市级精品课程、重庆市土壤肥料学市级优秀教学团队、重庆市植物营养市级优秀教学团队、重庆市土地资源管理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6项(“光炯行动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植物营养学校级精品课程、地质地貌学校级精品课程、环境土壤学校级精品课程、环境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测量学校级精品课程),出版教材(教学用书)8部,承担重庆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9项。

近5年来,学科团队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攻关及地方项目等各类科研项目500余项,科研总经费超过2亿元;主要围绕紫色土和水稻土的改良、培肥理论与技术、水田自然免耕理论与技术、土壤胶体界面化学行为、典型岩溶区生态脆弱机理与恢复技术、农业面源污染与防控技术、GIS技术在农业资源与环境中的应用、区域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植物营养理论与新型肥料研制、施肥与环境保护、土壤—植物养分循环与环境质量、紫色土肥力与肥效效应监测等领域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获得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项、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1部,发表核心刊物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350余篇。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天生路2号

邮编:400716

电话:023-68251249

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西大资环研究生会

青听资环

西大资环B站

版权所有 @2022bat365中文官方网站

XML 地图